正确答案:

改变为非对称性

E

题目:以下关于肢端感觉运动多神经病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解析:远端感觉运动性单神经病是一种对称性的、与长度有关的病理过程,其表现为最长的神经纤维破坏或功能失调——无论其有无髓鞘。所有其他的答案都是正确的。

查看原题 点击获取本科目所有试题

延伸阅读的答案和解析:

  • [单选题]药物经鞘内使用都会引发肉芽肿,除了()
  • 舒芬太尼

  • 解析:鞘内镇痛共识专家组2007年指南对于这个问题进行了详细的阐述。专家组一致认为导管相关肉芽肿是硬膜外疼痛治疗最为严重的并发症并限制了该技术的使用。多种因素导致肉芽肿形成,包括药物,导管位置(大部分肉芽肿发生在胸段,该处脑脊液容量和流速较小),脑脊液量(特别是量少时)和药物的剂量和浓度(脑脊液越少代表药物浓度越高)。就吗啡而言,大部分案例中使用的浓度至少为40mg/ml。在使用氢吗啡酮的案例中,大部分浓度至少为10mg/ml。虽然一些专家认为应该将导管放置在脑脊液疗较大的下胸段脊髓,但是即使在那个位置仍然会产生肉芽肿。药物的浓度被认为是导致硬膜外导管相关肉芽肿最主要的因素。A,B,C和D.鞘内注射除了舒芬太尼和绝大部分情况下的芬太尼,几乎所有的药物都会导致炎症性肿块。在撰写本文时,就有至少3篇文献报道了巴氯芬相关肉芽肿。虽然文献报道可乐定能够预防肉芽肿形成,但是仍然有报道单纯使用可乐定或联合其他药物导致肉芽肿情况的发生。

  • [多选题]下列选项中,属于肾虚头痛表现的是( )
  • 头痛而空

    腰膝酸软

    头晕耳鸣


  • [单选题]关于侧入路法下颌神经阻滞的定位下列哪项是正确的
  • 颧弓下缘中点,穿刺针与皮肤成直角刺入约4.0~4.5cm,触及蝶骨的翼突外侧板,将针退至皮下,对准原接触点后方0.5cm和稍上方5cm左右即可出现向下颌和牙龈部的异感,回吸无血和脑脊液回流,证明穿刺到位


  • [单选题]以下有经验证据支持的是()
  • 精神创伤可能增加慢性疼痛对治疗产生耐受的可能性的假设

  • 解析:正如“戴着面具的抑郁”的疼痛的概念,“疼痛倾向人格”的概念很大程度上受到质疑。然而,多种社会心理因素似乎是进展的慢性疼痛障碍的预测因素,虽然它们不一定是疾病的诱因。装病或有意识地对行动不能和疼痛进行撒谎的比率的变化范围很大。疼痛医生评估装病的能力不足,大多数调查认为,在任何积极对抗/诉讼存在的情况下,装病的比率较高。最重要的是要注意装病可以发生在合法的医学或精神病学病情存在的情况。

  • [单选题]颈、腰椎髓核化学溶解术常用的药物是
  • 胶原酶

  • 解析:胶原酶,也叫胶原蛋白水解酶,它能在生理pH和温度条件下特异性地水解天然胶原蛋白的三维螺旋结构,而不损伤其他蛋白质和组织。

  • [单选题]门控机制是脊髓电刺激疗效的假设原理之一,最为准确的描述是()
  • 通过激活直径粗的传入神经从而“关闭闸门”

  • 解析:1965年Ronald Melzack和Patrick Wall发表了著名的门控理论。根据1965年提出的这个理论,大小神经纤维投射到胶状质。胶状质对传入纤维产生抑制作用。大纤维增加抑制作用,“关门”同时降低传入的疼痛信号。小纤维削弱抑制作用,“开门”增强传入的疼痛信号。门控系统通常被用来解释脊髓电刺激的机制,但是2002年的一篇综述阐述了其他机制在脊髓电刺激中的作用[Oakley JC,Prager JP.Spinal cord stimula-tion:mechanisms of acton.spine.2002.27(22):2574-2583].   [Melzack R,Wall PD.Pain Mechanisms:a new theory.A gate control system modulates sensory in-put from the skin before it evokes pain perception and response.Science 1965:150(3699)].

  • [单选题]下述多发性硬化的体征中错误的是
  • 脑膜刺激征为最主要的体征


  • [单选题]下列哪项不是心搏骤停的发生机制
  • CO中毒


  • 本文链接:https://www.51zkzj.com/note/qde7rw.html
  • 相关资料
    相关科目: 临床医学检验临床化学技术(正高) 针灸学(副高) 核医学(副高) 超声医学技术(副高) 口腔医学主治医师(代码:353) 中西医结合外科学主治医师(代码:326) 临床医学检验技术(士)(代码:105) 输血技术(师)(代码:214) 住院医师规培(妇产科) 中医临床三基(护士)
    推荐阅读
    @2019-2027 自学库 www.51zkzj.com 蜀ICP备202202679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