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确答案:

A和B

D

题目:疼痛的门控理论一直用于解释幻肢痛的成因。它主张()

解析:A和B疼痛的门控理论是由Ronald Melzack和Patrick David Wall在1962年提出的,然后在1965年,他们又提出,感受到物理性疼痛这并不是伤害性感受器被激活的直接结果,而是受到包括疼痛传递神经元和非疼痛传递神经元在内的不同的神经元之间的相互作用的调节。该理论断言,不传递疼痛信号的神经被激活后,可与疼痛纤维的信号相互作用,从而抑制个体对疼痛的感知。这个理论一直被用于解释幻肢痛。截肢使感觉轴突遭到了严重的破坏,广动力范同神经元被抑制性控制所释放,其后可能在脊髓神经元发生自持性神经元活动。   C.如果脊髓神经元的自主性活动大量增加,那么将产生幻肢痛。   这种抑制性控制的脱失将导致CNS任何水平的自主放电,这就可以解释为什么在背角完全切除后,截瘫患者的幻肢缺乏疼痛的感觉。阻断传导后痛感加剧,这一点与理论相一致,因为持续性外周感觉输入缺失可导致进一步的脱抑制。硫喷妥钠可持续抑制CNS,并被报道可在椎管内麻醉时抑制幻肢痛。Melzack R,Wall PD.Mech-anisms:a new theory.A gate control system modu-lates sensor input from the skin before it evokespain perception and response.Science.1965;150(3699).

查看原题 点击获取本科目所有试题

延伸阅读的答案和解析:

  • [单选题]通过3-0-脱甲基作用是羟氢可待因酮代谢产物的阿片类药物是()
  • 羟氢吗啡酮


  • [单选题]小儿坐骨神经阻滞术的操作要点不包括
  • 穿刺点定位于髂后下棘与股骨大转子连线中点,做一垂直线,此连线下方3cm

  • 解析:大转子和坐骨结节之间连线的中点为穿刺点。

  • [单选题]神经纤维受刺激而兴奋时,在静息电位基础上可发生一次扩布性电位变化为(  )。
  • 动作电位


  • [单选题]关于利美达松的药理作用,下列选项错误的是
  • 意外注射到血管内可发生严重并发症

  • 解析:利美达松是地塞米松的缓释型制剂,是将地塞米松与棕榈酸结合成脂溶性强的地塞米松棕榈酸酯,然后溶解于脂肪乳剂中制成的。在体内经酯酶的作用,缓慢地水解生成具有活性的代谢产物地塞米松,从而发挥持久的抗炎和免疫抑制作用。其特点是用量小;作用强而持久;副作用少;靶向性强,炎症部位的药物浓度明显高于非炎症部位,抗炎作用强于地塞米松。地塞米松棕榈酸酯是非活性物质,意外注射至血管内不会引起严重的局部和全身反应。

  • [单选题]患者为强直性脊柱炎,最适合接受下列哪项注射?(  )
  • 棘突间韧带注射

  • 解析:棘突间韧带注射的适应证包括:棘突间韧带损伤,腰椎退行性关节炎,陈旧性脊柱骨折,腰腿痛,强直性脊柱炎,腰椎间盘变性,低头致棘间硬膜囊牵张痛。

  • [单选题]实施射频消融术时的安全措施中下列最合适的是()
  • 射频实施前应关闭SCS

  • 解析:A.运动刺激能检测并防治未预料到的不合适热松解,举例来说,探针套管绝缘层的裂开有可能使电流进入非预期组织。 B.射频探针应延伸到套管尖端,太短的射频探针会导致监测温度低于实际组织内温度。尤其在带有自动温度控制的设备上要注意,它在此种情况下会自行增加输出,导致组织内更高温度。 C.当射频患者有起搏器时最好请心脏科专家会诊。如果起搏器是感应启动型,建议将设置更改为固定频率起搏。 D.并发症应防患于未然。 E.在射频开始前SCS应该关闭。

  • 本文链接:https://www.51zkzj.com/note/3mvgww.html
  • 相关资料
    相关科目: 中医儿科学(副高) 针灸学(副高) 超声医学技术(副高) 肿瘤外科学主治医师(代码:342) 中医眼科学主治医师(代码:335) 急诊医学主治医师(代码:392) 口腔医学技术(师)(代码:205) 住院医师规培(儿外科) 住院医师规培(中医眼科) 执业兽医
    推荐阅读
    @2019-2027 自学库 www.51zkzj.com 蜀ICP备202202679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