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确答案: 胃癌合并幽门梗阻
C
题目:
女,40岁。因上腹部隐痛1年,进食后呕吐20天,呕吐物含有宿食。查体:贫血貌,消瘦,上腹部可见胃型,可闻及振水音。
解析:综合应用题,考查考生对胃癌临床表现及幽门梗阻临床表现的掌握。患者呕吐物中含有宿食,查体上腹部可见胃型,可闻及振水音,首先考虑幽门梗阻的诊断。含有幽门梗阻的答案有B和C,而此患者为中年女性,上腹部隐痛,贫血貌,消瘦,较符合胃癌的表现,故选C。
查看原题 点击获取本科目所有试题
延伸阅读的答案和解析:
[单选题]治疗脊髓损伤所引起的肌强直的药物是
地西泮
解析:①地西泮的临床应用:抗焦虑;抗惊厥、抗癫痫作用;中枢性肌肉松弛作用:治疗脊髓损伤所引起的肌强直;镇静催眠作用。②氯丙嗪的临床应用:抗精神病;镇吐:具有强大的止吐作用治疗顽固性呃逆;与哌替啶、异丙嗪合用组成冬眠合剂。
[单选题]体内合成胆固醇的主要原料是
乙酰辅酶A
解析:乙酰CoA(乙酰辅酶A)是胆固醇合成的直接原料,它来自葡萄糖、脂肪酸及某些氨基酸的代谢产物。
[单选题]肝内生成乙酰乙酸的直接前体是
HMG-CoA
解析:本题考查酮体的合成。①两个乙酰CoA被硫解酶催化生成乙酰乙酰CoA。β-氧化的最后一轮也生成乙酰乙酰辅酶A。②在乙酰乙酰CoA再与第三个乙酰CoA分子结合,形成羟甲基戊二酸单酰CoA(HMG-CoA)。由HMG-CoA合成酶催化。③HMG-CoA被HMG-CoA裂解酶(HMG-CoA lyase)裂解,形成乙酰乙酸和乙酰CoA。④乙酰乙酸在β-羟丁酸脱氢酶(β-hydroxybutyrate dehydrogenase)的催化下,用NADH还原生成I3羟丁酸,反应可逆,注意此处为D-β-羟丁酸脱氢酶催化,不催化L-型底物。⑤乙酰乙酸自发或由乙酰乙酸脱羧酶催化脱羧,生成丙酮。乙酰乙酸和β-羟丁酸都可以被转运出线粒体膜和肝细胞质膜,进入血液后被其他细胞用作燃料。在血液中少量的乙酰乙酸脱羧生成丙酮。其中第3步HMG-CoA被HMG-CoA裂解酶(HMG-CoA lyase)裂解,形成乙酰乙酸和乙酰CoA,所以乙酰乙酸的直接前体是HMG-CoA。故本题答案为E。
[单选题]女,17岁。身高1.35m,月经一直未来潮。智力正常,第二性征未发育,血FSH升高,雌二醇水平低下。最可能的诊断是
特纳综合征
解析:患者第二性征未发育,属于卵巢性闭经,特纳综合征是卵巢性闭经,是先天性性激素不足引起,故选B。
[单选题]胸外伤中,最易发生骨折的肋骨是
第4~7肋骨
解析:1~3肋:肋骨短,且有锁骨、肩胛骨和肌肉保护,较少发生骨折;4~7肋:肋骨长且薄,最易发生骨折;8~10肋:虽较长,但前端与胸骨连成肋弓,弹性较大,不易发生骨折;11~12肋:前端游离不固定,弹性大,较少发生骨折。故选A。
[单选题]体内生物转化中能与非营养物结合最常见的物质是
葡糖醛酸
解析:本试题考核生物转化反应方式。结合反应属生物转化第二相反应,所列5种备选答案均属结合反应物质,但最常见的结合还是被转化物质与葡糖醛酸结合。
[单选题]急性感染性心内膜炎最常见的致病菌是
金黄色葡萄球菌
解析:感染性心内膜炎分急性和亚急性,急性IE最常见的病原菌是金黄色葡萄球菌,少见的有肺炎球菌、A族链球菌等,选B;亚急性IE最常见的病原菌是草绿色链球菌。
[单选题]男,48岁。打牌时突感剧烈头痛、颈部僵硬、CT示脑池内高密度影,最可能的诊断是
蛛网膜下腔出血
解析:本题属于将理解记忆与临床鉴别诊断相结合的试题,主要考核点是蛛网膜下腔出血的诊断原则。蛛网膜下腔出血是各种原因使血液进入颅内或椎管内的蛛网膜下腔所引起的综合征。临床诊断要点是突然发生的头痛、恶心、呕吐、颈项强直和意识丧失,CT在第一周内可见脑沟和脑池内密度增高。本题为中年患者突发头痛及颈部僵硬,CT显示脑池内高密度影,如果了解了以上原则,不难作出正确判断。本题答案D的选择率占到38.81%,甚至超过了答对考生的比例。这首先是考生不了解颈项强直是蛛网膜下腔出血的特征性表现,其次对CT表现中的高密度影仅想到是颅内出血,而不知道脑池内的高密度提示出血位于蛛网膜下腔。
本文链接:https://www.51zkzj.com/note/1v2mrn.html
相关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