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确答案:

该女性的症状出现于锁骨骨折后

A

题目:一位28岁女性以上肢症状就诊,你考虑胸廓出口综合征的依据是()

解析:A.最常见的骨折为锁骨骨折,且最常见的原因是肩部的跌落或撞击。除了少数畸形,大多数情况下锁骨骨折不累及相邻结构,并顺利愈合。锁骨中部和第一肋骨之间的血管和臂丛神经偶尔会继发损伤,一般见于成人,最常合并中段移位骨折。此类型的神经血管损伤常被称为外伤性TOS。 B.多数患者诉长时间的感觉障碍。最早和最常见的症状为沿手臂内侧和前臂的间歇性疼痛或感觉异常,有时延伸至内侧的手和手指、后期偶尔会有手部抽筋。尽管间歇性疼痛这些症状可能存在数年,很少有患者因此就医。 C.清晰的颈椎X线片对胸廓出口综合征的诊断具有重要意义。通常情况下,一个发育不完全的颈肋或细长的C7横突见于同侧患肢。颈肋常是双侧的,且未累及的对侧更大。颈肋本身不损害近端下干轴突,透亮带从发育不完全的颈肋头端延伸至T1肋。部分患者的颈肋难以肉眼辨认除非应用特殊的影像学手段。 D.这种罕见的疾病,表现为一个慢性下干臂神经丛病变,最常见由先天性异常引起。

查看原题 点击获取本科目所有试题

延伸阅读的答案和解析:

  • [单选题]实施射频消融术时的安全措施中下列最合适的是()
  • 射频实施前应关闭SCS

  • 解析:A.运动刺激能检测并防治未预料到的不合适热松解,举例来说,探针套管绝缘层的裂开有可能使电流进入非预期组织。 B.射频探针应延伸到套管尖端,太短的射频探针会导致监测温度低于实际组织内温度。尤其在带有自动温度控制的设备上要注意,它在此种情况下会自行增加输出,导致组织内更高温度。 C.当射频患者有起搏器时最好请心脏科专家会诊。如果起搏器是感应启动型,建议将设置更改为固定频率起搏。 D.并发症应防患于未然。 E.在射频开始前SCS应该关闭。

  • [单选题]以下()不是纤维肌痛患者18个潜在压痛点中的一个。
  • 腰椎椎旁肌,L3-L5水平

  • 解析:除了题干中提到的4个区域外,还存在其他5个区域:   (1)斜方肌,位于其上部肌肉边缘的中部   (2)冈上肌,靠近起源处,在肩胛肌脊的上方   (3)第二肋,其上表面、第二肋软骨交接处的外侧   (4)臀中肌,臀外上象限前襞   (5)大转子,在转子后方

  • [单选题]52岁肥胖男性,糖尿病史5年,因足部疼痛来就诊。下面错误的是()
  • 神经病变与糖尿病相关,血糖水平低于美国糖尿病协会所定义的糖尿病标准者与神经病变没有关系

  • 解析:A.周围神经包括粗神经纤维和细神经纤维,粗神经纤维功能障碍的症状有无力,麻木,刺痛和平衡障碍,细神经纤维功能障碍的症状是疼痛,痛温觉缺失以及自主神经功能障碍(血管调节功能改变)。 B.糖尿病患病时间和血糖的控制与神经病变的发展相关。 C.细神经纤维所导致的神经病变能预示糖耐量受损,这是一种糖尿病前期状态,与美国糖尿病协会所定义的糖尿病不符合。这种病人的神经病变通常比确诊的糖尿病人的病变程度低,但是糖耐量受损与严重的疼痛多发神经病变相关,且不知道其确切病因。 D.这些疼痛症状通常来源于细神经纤维功能障碍,因此患者通常伴随有自主神经功能障碍(如少汗,干燥以及血管的舒缩功能障碍)。

  • [单选题]下述脊髓压迫症与非压迫性病变的区别中错误的是
  • 脊髓空洞症:多继发于非特异性炎症


  • [单选题]具有镇痛作用的物质是(  )。
  • β内啡肽


  • [多选题]在病理生理学上来看,纤维肌痛()
  • 中枢神经系统对感官信息的异常处理

    对于客观生理和生物异常识别

    患者在丘脑核和其他大脑处理疼痛的结构表现出异常低的区域脑血流量,与脑脊液P物质水平呈负相关

    显示异常的脊髓结构

  • 解析:纤维肌痛患者,CT显示异常低脑血流量在丘脑核,尾状核的左、右头和皮质与脑脊液P物质水平饱和是在脊髓神经元的兴奋性,依赖于频率的增加,由电气刺激传入C纤维诱发,谷氨酸和速激肽受体需要产生饱和,因此这两种受体类型之间的一个积极的调制已建议。无论参与其发生的机制,饱和已被解释为在伤害性信息到达连接的C纤维外周伤害性感受器脊髓放大系统,这可能反映了生理系统的激活在脊髓的传入伤害性动力强烈或持续弹幕后。另一方面,饱和,中枢敏化及痛觉过敏是不相同的现象,尽管他们可能有共同的特性。纤维肌痛综合征脊髓饱和异常,身体上的创伤或发热可能暂时与纤维肌痛发病在60%。

  • 本文链接:https://www.51zkzj.com/note/wm4mg1.html
  • 相关资料
    相关科目: 妇产科(正高) 精神病学(正高) 超声医学技术(正高) 心电学技术(正高) 中医儿科学主治医师(代码:333) 病理学技术中级职称(代码:380) 住院医师规培(神经内科) 执业兽医(兽医全科类) 临床执业助理医师 乡镇执业助理医师
    推荐阅读
    @2019-2027 自学库 www.51zkzj.com 蜀ICP备202202679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