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确答案:

42℃

B

题目:脉冲射频技术的电极尖端温度一般不超过

解析:脉冲射频时电极尖端温度不超过42℃。

查看原题 点击获取本科目所有试题

延伸阅读的答案和解析:

  • [单选题]有关肌松药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应用非去极化肌松药,神经兴奋时突触前膜释放乙酰胆碱的量减少

  • 解析:应用非去极化肌松药,神经兴奋时突触前膜释放乙酰胆碱的量并未减少,但不能发挥作用。

  • [单选题]一晚期癌痛患者第一次前来就诊时,在标有0(不痛)与10(最痛)刻度的10cm长VAS(视觉模拟量表)评分尺上,将其疼痛程度定在8.5cm处;经规范的“三阶梯”止痛治疗后,采用0(不痛)与10(最痛)的数字评价量表(NRS)对患者进行电话随访,患者将其疼痛定位于4。该患者现在的VRS评分是
  • 4分


  • [单选题]关于电生理的检查,正确的一项是()
  • 肌电图能提供关于运动单元和肌纤维损伤类型,程度和时间的信息

  • 解析:肌电图提供了运动单元完整性,功能及神经分布的大量信息,以及运用特殊的技术可测独立的肌纤维。连续的肌电图检查能监测疾病的恢复情况以及病情的进展。正常的肌电图表明不涉及运动单元。神经病变中,特征性的华勒变性,神经传导速度从正常稍低到轻度减慢。相反的,急性或慢性炎症性脱髓鞘神经病变出现节段性脱髓鞘,传导速度显著减低。H波是腱反射回路的电表征。在成年人,只在下肢反射中出现。刺激胫神经时最为显著,在诊断S1神经根病和感觉多发性神经病变中非常有帮助。F波是对运动神经进行超强刺激所诱发出来的迟发应答。它的产生是因为一小部分受刺激的运动神经元“回弹”。刺激运动神经最初应答的是M波。不同于H波,F波并不是真实的反射。

  • [单选题]以下关于PHN的治疗,正确的是()
  • PHN的患者经治疗后,约有40%其疼痛不能痊愈或者无法缓解

  • 解析:有将近40%的PHN患者对治疗无反应或者治疗效果不完全。鉴于此,将来的重点在于通过疫苗预防感染,并且早期应用抗病毒药物和镇痛药物以大力抗击病毒侵袭,并减轻与PHN相平行的神经损伤和神经敏化作用。

  • [单选题]既往健康的31岁女性前来内科医生就诊,主诉全身肌肉痛,右侧大腿最严重。疼痛从大腿后侧延伸至足底。伴有四肢进行性麻木和无力,行走困难及精细运动控制丧失,使日常活动例如进食产生困难。追问病史,患者3周前曾有上呼吸道感染。以下最可能的诊断是()
  • 格林巴利综合征

  • 解析:患者症状最符合格林巴利急性炎症性脱髓鞘多发性神经病变。格林巴利综合征患者一般表现为感觉运动功能障碍引起的弥漫性肌肉或根性疼痛。大多数格林巴利综合征患者(72%)病程中出现过疼痛。格林巴利综合征发病率1—1.5/10万,不存在年龄或性别倾向。在症状出现前1—3周,60%—70%病例曾有上呼吸道感染或肠道疾病。脑脊液分析显示压力正常,蛋白增多,未见细胞。格林巴利综合征发病机制为脱髓鞘,大部分患者都能痊愈。多发性硬化是一种脱髓鞘疾病,好发于年轻人。多发性硬化最常见症状为眼部主诉,大部分患者病程中均会出现。脊髓损伤会出现各种感觉运动的问题,包括无力,肌痉挛,反射亢进,膀胱功能障碍,感觉缺损,温热觉和本体感觉减退。大约20%的患者出现中枢性迟钝性疼痛。多发性硬化诊断主要通过MRI,伴有或者无脑脊液分析。虽然慢性疲劳综合征患者可出现肌肉疼痛及无力,但是本病特点为身体残疾和心理疲劳>6月。除了一些报道,并无确切数据证明病毒感染和慢性疲劳综合征之间的联系。急性神经根病变最常见的表现为一侧下肢疼痛及感觉改变。糖尿病性神经病变最常见的形式为远端对称的多发性神经病变。它主要表现为呈手套-袜子样分布的感觉障碍。因足部由身体最长的神经支配,所以常是最先受累的部位。糖尿病可能出现的其他神经病变,包括下肢近端运动神经病变,躯干神经病变,脑单神经病变和自主神经病变。糖尿病性神经病变的原因最可能与代谢及缺血性神经损伤相关。

  • [单选题]治疗胆绞痛首选(  )。
  • 阿托品


  • [单选题]以下关于神经根和肌肉运动的组合正确的是()
  • L5-拇趾背屈

  • 解析:L2神经根与髋关节屈曲有关,L3与小腿伸展有关,L4与足跟行走有关,L5与第一足趾背屈(和足跟行走)有关,S1与足趾行走有关。

  • 本文链接:https://www.51zkzj.com/note/wm43r3.html
  • 相关资料
    相关科目: 小儿外科(正高) 小儿内科(正高) 内分泌学(副高) 结核病学(副高) 皮肤与性病学主治医师(代码:338) 健康教育主治医师(代码:365) 中西医结合外科学主治医师(代码:326) 住院医师规培(精神科) 医学临床三基(医师) 口腔学专业知识
    推荐阅读
    @2019-2027 自学库 www.51zkzj.com 蜀ICP备202202679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