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确答案:

加热至50~60℃出现沉淀,继续加热至90℃后重新溶解

C

题目:患者男性,52岁。主诉“腰背痛4月余,加重伴发热1月余”。患者4个月前无明显诱因出现腰骶疼痛,牵涉至胸部,未做特殊处理,无缓解。1个月前上述症状加重,并出现发热、乏力。查体:T37.6℃、P95次/分、R22次/分。胸骨、锁骨及椎骨压痛,余无特殊。免疫球蛋白检查:IgG36.7g/L,IgA1.9g/L,IgM1.2g/L,蛋白电泳:M蛋白阳性。

解析:1.多发性骨髓瘤是骨髓内单一浆细胞株异常增生的一种恶性肿瘤。其特征是异常浆细胞增生,并广泛浸润骨骼和软组织,同时分泌M蛋白。本题患者出现骨骼疼痛、发热症状,IgG显著增高,M蛋白阳性,最可能的诊断为多发性骨髓瘤。 2.多发性骨髓瘤的主要诊断依据为:①M蛋白;②溶骨性损害;③骨髓涂片上骨髓瘤细胞至少超过15%,形态异常。免疫固定电泳可对M蛋白进行定性和分型。 3.本周蛋白在pH5.0的条件下,加热至50~60℃出现沉淀,继续加热至90℃后重新溶解,故又将其称为凝溶蛋白。

查看原题 点击获取本科目所有试题

延伸阅读的答案和解析:

  • [多选题]对人类有明显致病性的肠杆菌科细菌有
  • 沙门菌属

    志贺菌属

    肠产毒型大肠埃希菌

    鼠疫耶尔森菌


  • [单选题]将融合细胞稀释,实际是每个培养孔为 ( )
  • 没有或一至几个细胞


  • [单选题]鞭虫卵形态特征哪一项描述正确
  • 两端有透明盖塞

  • 解析:本题考查鞭虫卵的形态特征,E为正确答案。

  • [多选题]维生素K ( )
  • 在植物中存在

    缺乏时凝血时间延长

    缺乏时血液凝固发生障碍

  • 解析:维生素K又叫凝血维生素,是维生素的一种,天然的维生素K已经发现有两种:一种是在苜蓿中提出的油状物,称为维生素K1;另一种是在腐败鱼肉中获得结晶体,称为维生素K2。?K1为黄色油状物,熔点-20℃,K2为黄色晶体,熔点53.5—54.℃,不溶于水,能溶于醚等有机溶剂。丹麦化学家达姆于1929年从动物肝和麻子油中发现并提取。具有防止新生婴儿出血疾病、 预防内出血及痔疮、 减少生理期大量出血、促进血液正常凝固的作用。绿色蔬菜含量较多。生素K是具有叶绿醌生物活性的一类物质。有K1、K2、K3、K4等几种形式,其中K1、K2是天然存在的,是脂溶性维生素,即从绿色植物中提取的维生素K1和肠道细菌(如大肠杆菌)合成的维生素K2。而K3、K4是通过人工合成的,是水溶性的维生素。

  • [单选题]三羧酸循环中底物水平磷酸化的反应是
  • 琥珀酰CoA→琥珀酸

  • 解析:三羧酸循环中只有一步底物水平磷酸化,就是琥珀酰CoA生成琥珀酸的反应。

  • [单选题]生理状态下,能促进肝外组织蛋白质分解的激素是
  • 糖皮质激素


  • [单选题]有关Auer小体哪些说法是错的
  • Auer小体POX染色呈阴性

  • 解析:Auer小体在瑞氏或吉姆萨的血或骨髓涂片中,白细胞胞质中出现染红色细杆状物质,1条或数条不等,长1~6μm,称为Auer小体(棒状小体),这种Auer小体出现在急性粒细胞白血病(AML)、急性单核细胞白血病中,在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DS)的RAEB-t型也可检出。Auer小体是急性非淋巴细胞白血病一个具有诊断意义的形态学特征,其在急非淋的检出、分布情况及与疗效的关系有诊断性的临床意义。

  • [单选题]补体固有成分含量最高的是
  • C3  


  • 本文链接:https://www.51zkzj.com/note/p7724n.html
  • 相关资料
    相关科目: 中医肛肠学(正高) 超声医学技术(正高) 小儿内科学(副高) 理化检验技术(副高) 麻醉学主治医师(代码:347) 心理治疗主治医师(代码:386) 住院医师规培(精神科) CT技师 主管护师 全科主治
    推荐阅读
    @2019-2027 自学库 www.51zkzj.com 蜀ICP备202202679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