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确答案: 氨苄西林
B
题目:患者女性,30岁,因“血尿20余日”来诊。患者无明显诱因出现血尿,排尿时尿道口灼热感,尿中无血块,伴发热,体温最高39℃,腰痛、恶心、呕吐。既往体健,否认有高血压、糖尿病史。实验室检查:血常规示中性粒细胞0.80;尿常规示尿白细胞(+++),尿潜血(+++);粪常规、肝功能、肾功能、心电图均正常。尿培养变形杆菌,对多种抗感染药物敏感。影像学检查:腹部CT示双肾多发结石、双肾积水。诊断:双肾多发结石、双肾积水。
查看原题 点击获取本科目所有试题
延伸阅读的答案和解析:
[单选题]属于广谱抗癫痫药的药物是
丙戊酸钠
解析:丙戊酸钠不抑制癫痫病灶放电,而是阻止异常放电的扩散,对所有类型的癫痫都有效,尤其是对小发作优于乙琥胺;对大发作较苯妥英钠和苯巴比妥差,但对这两药无效的患者,本品仍有效;为小发作的首选药。长期毒性低,不良反应少。可能的作用原理:激活谷氨酸脱羧酶和抑制γ-氨基丁酸转氨酶,促进γ-氨基丁酸的合成,阻止γ-氨基丁酸分解,使脑中抑制性递质γ-氨基丁酸含量增加30%~50%,神经肌肉兴奋性下降而产生作用。
[单选题]流行性感冒病毒分为甲、乙、丙三类,分类依据是
病毒内部和外部抗原结构
解析:流行性感冒病毒(influenza virus),是正粘病毒科(Orthomyxoviridae)的代表种,简称流感病毒,包括人流感病毒和动物流感病毒,人流感病毒分为甲(A)、乙(B)、丙(C)三型,是流行性感冒(流感)的病原体。其中甲型流感病毒抗原性易发生变异,多次引起世界性大流行。病毒内部和外部抗原结构是行性感冒病毒分为甲、乙、丙三类的分类依据。故选B
[多选题]为中毒患者催吐时应注意
对昏迷状态患者应禁止催吐
中毒引起抽搐、惊厥未被控制之前不宜催吐
患有食管静脉曲张、主动脉瘤、胃溃疡出血等患者不宜催吐
孕妇慎用
呕吐时须防止呕吐物吸入气管发生窒息或引起肺炎
[多选题]药品质量缺陷问题有
包装破损
药品包装质量问题
药品变质
不合格药品混入
药品变色
解析:本题考查药品质量缺陷问题。药品质量缺陷的问题包括破损、药品包装质量问题、药品变质、不合格药品混入、药品变色。
[多选题]下列选项中,有关药物经肾脏排泄叙述正确的是
药物经肾小管的分泌是主动转运过程
肾小管对药物的再吸收属于简单扩散过程
影响肾小管再吸收的主要因素为尿量和尿液pH
解析:药物经肾脏排泄过程为:(1)肾小球滤过:大多数药物都属于小分子物质,它们经血流到达肾脏后,可以自由通过肾小球滤过;有的药物与蛋白结合,则不能经肾小球滤过。(2)肾小管排泌指的是肾小管能将化学物质(包括某些药类),由血流转运入肾小管腔,是一种主动转运过程。在近端小管,存在着两种转运机制:①转运有机阴离子(某些弱有机酸);②转运阳离子(某些弱有机碱)。如两种药物合用,通过同一转运机制从肾小管排泄,则它们在转运系统上发生竞争,从而干扰药物的排泄。如青霉素,主要以原形从肾脏排泄,其中90%通过肾小管排泌,仅10%由肾小球滤过,丙磺舒参与此种主动排泌机制,与载体形成较稳定的复合物,阻碍了青霉素的排泌,使青霉素血药浓度提高,有效浓度维持时间延长,治疗效果提高。(3)肾小管重吸收:正常情况下,原尿中的盐和水有60%~80%在近端曲管被重吸收,使该处原尿中的药物浓度比血浆中高出2.5~5倍,因而形成一种由肾小管向血浆被动扩散重吸收的驱动力量。脂溶性高者,易透过生物膜,易通过简单的扩散方式由肾小管重吸收,而血浆中血药浓度维持时间延长。脂溶性低者,则难以被肾小管重吸收,因此排泄增加,血浆中药浓度维持时间缩短。在肾小管中,药物以两种形式存在,解离型脂溶性低,非解离型脂溶性高。药物的解离度取决于所处环境的pH值,酸性药物在酸性环境中的解离度小,脂溶性较高,易于被动扩散重吸收,排泄慢,维持作用时间长。药物从肾脏排泄的过程相当复杂,许多因素影响药物的肾脏排泄率。药物分子量大小,决定它通过细胞膜孔的能力;药物极性高低和解离常数大小以及内环境pH值等因素,决定药物扩散、通过膜的能力和数量;肾血流量及药物的血浆蛋白结合率大小,影响它的肾小球滤过数量和清除速度。尿流速度的快慢,将对药物在肾小管的被动扩散过程产生影响。
本文链接:https://www.51zkzj.com/note/9mw8g.html
相关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