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确答案:

均能促进水和电解质从体内排出 血浆蛋白结合率均很高 都能用于高血压的治疗 都有耳毒性 与肾毒性药物联用均可导致肾毒性增加

ABCEF

题目:患者男性,45岁,因“上消化道大出血”来诊。诊断:①肝硬化门静脉高压;②食管-胃底静脉破裂出血。立即实施手术,术后持续导尿,2小时尿量不足20ml。

解析:二者均可以促进水和电解质从体外排出,血浆蛋白结合律均很高,都能用于高血压的治疗,都具有耳毒性,与肾毒性药物联合使用均可导致肾毒性增加。故选择ABCEF。

查看原题 点击获取本科目所有试题

延伸阅读的答案和解析:

  • [单选题]恶露量多,色红,质稠,有臭味,面色潮红,身热口干,舌红少苔,脉虚细而数。宜选用( )
  • 保阴煎


  • [单选题]治疗缺铁性贫血的铁制剂,含铁量不正确的是( )。
  • 右旋糖酐铁35.5%

  • 解析:本题考查要点是“缺铁性贫血各种铁制剂的含铁量”。缺铁性贫血患者常用的铁制剂以二价铁形式吸收(主要从十二指肠吸收),酸性环境可促进铁的吸收,抗酸剂减少铁的吸收,掌握各种铁制剂的含铁量是药学人员必须掌握的知识。其中右旋糖酐铁的含铁量为27%~30%,不是35.5%,琥珀酸亚铁的含铁量为35.5%。所以,选项E的叙述是不正确的。因此,本题的正确答案为E。

  • [单选题]结果一致的Ⅱ、Ⅲ级临床研究结论或Ⅰ级临床研究的推论属于( )分级。
  • B级

  • 解析:本题考查要点是“循证医学的证据分级”。2001年英国Cochrane中心联合循证医学和临床流行病学领域最权威的专家,根据研究类型分别制定了详细的分级并沿用至今。(1)推荐强度分A~D四级:A.结果一致的Ⅰ级临床研究结论;B.结果一致的Ⅱ、Ⅲ级临床研究结论或Ⅰ级临床研究的推论;C.Ⅳ级临床研究的结论或Ⅱ、Ⅲ级临床研究的推论;D.Ⅴ级临床研究的结论或任何级别多个研究有矛盾或不确定的结论。(2)证据级别分别是:1a.同质RCT的系统评价;1b.单个RCT(可信区间窄);1c.全或无病案系列;2a.同质队列研究的系统评价;2b.单个队列研究(包括低质量RCT,如随访率<80%);2c.结果研究,生态学研究;3a.同质病例对照研究的系统评价;3b.单个病例对照;4.病例系列研究(包括低质量队列和病例对照研究);5.基于经验未经严格论证的专家意见。

  • [多选题]联合应用可导致地高辛血药浓度升高的药物包括
  • 红霉素

    奥美拉唑

    维拉帕米

  • 解析:钙离子拮抗剂如尼卡地平、硝苯地平、地尔硫卓、维拉帕米, 两药合用应减少地高辛的用量;保钾类利尿剂如螺内酯均可增加地高辛血药浓度, 可能与降低地高辛的肾及肾外清除率有关;肝药酶抑制剂如保泰松、西咪替丁等则可抑制地高辛代谢, 使其血药浓度升高。而肝药酶诱导剂如苯巴比妥、高辛代谢, 降低血药浓度。 抗心律失常药如奎尼丁可增加地高辛的吸收率, 降低地高辛分布容积、肾清除率、肝脏代谢及胆汁排泄率, 使地高辛血药浓度提高一倍;合用时宜减少地高辛用量, 一般为正常剂量2/3~1/2 左右。胺碘酮可降低地高辛肾清除率,使其血药浓度升高。普罗帕酮对地高辛血药浓度的影响存在很大个体差异,主要与地高辛肾外清除率减少有关。另外, 一些广谱抗生素如红霉素、四环素、青霉素、氯霉素等因能抑制肠道菌群, 减少地高辛肠内氢化与水解, 故可提高其血药浓度。还有抗胆碱药阿托品、普鲁本辛以及降压药卡托普利、哌唑嗪等均可使地高辛血药浓度升高。故选ABC

  • [多选题]胁痛的主要病变部位在( )

  • [单选题]按照粪便性状,其中粪便呈稀薄水样且量多的腹泻多为
  • 分泌性腹泻

  • 解析:本题考查腹泻的临床表现。按照粪便性状分为:粪便呈稀薄水样且量多,为分泌性腹泻;脓血便或黏液便见于感染性腹泻、炎症性肠病等;暗红色果酱样便见于阿米巴痢疾:血水或洗肉水样便见于嗜盐菌性食物中毒和急性血坏死性肠炎;黄水样便见于沙门菌属或金葡菌性食物中毒;米泔水样便见于霍乱或副霍乱;脂肪泻和白陶土色便,见于肠道梗阻;黄绿色混有奶瓣便见于儿童消化不良。动力性腹泻多为水便、伴有粪便的颗粒,下泻急促,同时腹部有肠鸣音、腹痛剧烈。

  • 本文链接:https://www.51zkzj.com/note/84kpe.html
  • 相关资料
    相关科目: 泌尿外科(正高) 中西医结合骨科学(副高) 中医外科学主治医师(代码:325) 临床医学检验技术(师)(代码:207) 中西医结合执业助理医师 住院医师规培(预防医学科) CT技师 公共基础知识 口腔学专业知识 放射医学(士)
    推荐阅读
    @2019-2027 自学库 www.51zkzj.com 蜀ICP备202202679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