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确答案: 肾素的释放
B
题目:有一高血压病患儿测血浆肾素、血管紧张素Ⅱ、醛固酮水平均明显增高。
解析:肾脏可以分泌多种增高血压的因子,主要是肾小球旁细胞分泌大量肾素,过多的血管紧张素Ⅱ通过直接缩血管作用、刺激醛固酮分泌导致水钠潴留和兴奋交感神经系统使血压增高。
查看原题 点击获取本科目所有试题
延伸阅读的答案和解析:
[多选题]下腔静脉造影术后7天开始,患儿右下肢 (造影穿刺侧)增粗。右足背动脉搏动亦有所减弱,局部皮肤温度无变化,局部无波动感。与此同时,腹水增多,腹胀加剧,入院第36天(造影术后20天)行腹腔穿刺,腹水外观清亮,镜检未见细胞,蛋白定量为1.0g/L,培养阴性。上述体征提示该病人可能出现了哪些病情变化
右侧股静脉栓形成
髂外静脉栓形成
新血栓形成
解析:本问提示有两个方面:一是右下肢肿胀;二是腹水加重。此时,患儿是下腔静脉造影后7天出现右下肢(造影穿刺侧)增粗,局部皮温无变化。同时,腹水增多,腹水性质外观清亮,未见细胞,蛋白定量3g/dl,细菌培养阴性。根据这些特点,首先考虑下肢肿胀的问题。下肢肿胀是水肿还是血肿?如果是血肿,根据提示,局部无波动感,另外单纯右下肢血肿不能解释腹水的问题。因此,我们可以排除C项。关于右下肢局部水肿,是由于炎症引起的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加所致的炎性肿胀?还是由于静脉、淋巴回流受阻加上患儿的严重低蛋白血症引起的水肿?提示中描述患儿右下肢局部皮肤温度无变化,不符合炎性肿胀。因为炎性肿胀有“红、肿、痛、热”表现。因此,也可以排除右下肢蜂窝组织炎。如上述所分析的,患儿右下肢局部肿胀很可能是由于静脉回流受阻加上严重低蛋白血症引起的。患儿原有下腔静脉上段血栓形成,在引起血栓形成的病理生理基础仍然存在的情况下,加上7天前局部静脉穿刺造成血管损伤,可以在局部诱发新的血栓形成。就其部位而言,我们必须看到该患儿除右下肢肿胀外,还有腹水的增加。血栓形成的部位有可能在右侧股静脉、右骼外静脉、下腔静脉,一处或多处并存,所以B、E、G项均为正确答案。至于心力衰竭引起的下肢水肿。应该是双下肢水肿后伴有肝脏肿大。如果是全心衰或左心衰可有呼吸困难、肺部湿啰音等表现。提示中并没有以上症状描述。因此,第F项答案是错的,根据提示,患儿腹腔穿刺腹水检查的结果是,腹水清亮、无细胞成分、蛋白含量不高、培养阴性。这些不符合原发性腹膜炎引起的腹水表现。
[单选题]该患儿身长约
65cm
解析:生长发育正常的婴儿,体重=(月龄+9)/2,月龄5~6月,此时前囟较大,能坐,亦符合此期小儿特点。半岁时身长为65cm(前半年每月增加2.5cm),生后第1年的前3个月头围增长6cm,此后每3个月大约增长2cm,故5~6个月时头围40cm。
[单选题]异性麻疹的特征是
多见于接种过麻疹减毒活疫苗再次感染麻
解析:异性麻疹主要见于接种过麻疹活疫苗或死疫苗而再次感染麻疹者,临床表现有高热、无麻疹黏膜斑,出疹顺序与正常相反,发病为接种麻疹减毒活疫苗后数月。
[多选题]骨髓外造血具有的特点是
肝、脾、淋巴结肿大
病因去除后造血可恢复正常
外周血中可出现幼红细胞及幼稚中性粒细胞
常见于造血需要增加时
解析:BCDE。正常情况下,骨髓外造血极少。生后,尤其在婴儿期,当发生感染性贫血或溶血性贫血等需要增加造血时,肝、脾和淋巴结可随时适应需要,恢复到胎儿时的造血状态,出现肝、脾、淋巴结肿大。同时外周血中可出现有核红细胞和(或)幼稚中性粒细胞。这是小儿造血器官的一种特殊反应,称为“髓外造血”,感染及贫血纠正后即恢复正常。
[单选题]男孩,3岁。发热伴呕吐半天。体检:体温39℃,神萎,面色较苍白,皮肤可见淤点,无明显神经系统体征。拟诊为流行性脑脊髓膜炎。考虑该患儿处于临床哪一期
败血症期
解析: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的发病过程分为三个阶段,上呼吸道感染期、败血症期和脑膜炎期。该患儿病程较短,临床表现为高热、皮肤淤点,尚无脑膜刺激征等神经系统表现,因此临床可考虑患儿暂时处于败血症期,如果不及时治疗将很快进展并可累及中枢神经系统。
[单选题]患儿,12岁,突然出现步态不稳、语言不清就诊,查体:肝脏右肋下4.5cm,质地中等,脾脏肋下未及,神经系统病理反射未引出,四肢肌力、肌张力正常,血生化提示:肝脏酶学异常。该患儿应首选哪项检查确诊
血清铜蓝蛋白
解析:据患儿12岁出现锥体外系症状,无神经系统病理征,肝脾增大,肝酶异常,考虑肝豆状核变性,血清铜蓝蛋白降低是诊断的重要依据。
[单选题]足月儿生后1小时内的呼吸频率是
60~80次/分
本文链接:https://www.51zkzj.com/note/60pje7.html
相关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