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确答案:

人工免疫

A

题目:下列不属于既病防变方法的是

解析:未病先防是最理想的积极措施,但如果疾病已经发生,则应“既病防变”争取早期诊断、早期治疗,或采取控制疾病传变的方法,以防止疾病的发展,以达到早日治愈疾病的目的。1、早期诊治:邪正斗争贯穿于疾病的始终。在疾病过程中,邪正消长盛衰的变化,多会出现由浅入深、由轻到重、由单纯到复杂的发展变化过程。例如,外感病初期,邪气尚未深入,脏腑气血未伤,正气未衰,病情轻浅,传变较少,诊治越早,疗效越好。否则,容易延误病情,甚至丧失治疗良机。因此,只有掌握疾病发生发展及其传变规律,才能做到早期诊治,阻止发展。2、控制疾病的传变:防止传变是在掌握疾病的发生发展及其传变规律的基础上,采取截断疾病传变途径和“先安未受邪之地”的方法,防止疾病的发展或恶化。根据疾病的传变规律,及时采取适当的防治措施,截断其传变途径,是阻止病情发展的有效方法;对尚未受邪而可能即将被影响的脏腑经络,事先予以调养充实,阻止病变传至该处,即所谓“先安未受邪之地”。所以此题应选A。

查看原题 点击获取本科目所有试题

延伸阅读的答案和解析:

  • [单选题]某男,50岁,近因肝火犯肺而致头晕耳鸣,咳嗽吐衄,痰多黄稠,咽膈不利,口渴心烦。治当清肝利肺、降逆除烦,宜选用的成药是
  • 黛蛤散

  • 解析:本组题考查内科清热剂中成药的主治。黛蛤散主治肝火犯肺所致的头晕耳鸣、咳嗽吐衄、痰多黄稠、咽膈不利、口渴心烦。一清颗粒主治火毒血热所致的身热烦躁、目赤口疮、咽喉及牙龈肿痛、大便秘结、吐血、咯血、衄血、痔血;咽炎、扁桃体炎、牙龈炎见上述证候者。芩连片主治脏腑蕴热,头痛目赤,口鼻生疮,热痢腹痛,湿热带下,疮疖肿痛。西黄丸主治热毒壅结所致的痈疽疔毒、瘰疬、流注、癌肿。牛黄至宝丸主治胃肠积热所致的头痛眩晕、目赤耳鸣、口燥咽干、大便燥结。

  • [单选题]下列是按相生规律制定的是
  • 益火补土

  • 解析:五行相生的次序是: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故此题只有益火补土符合题意。所以此题正确答案为B。

  • [多选题]不宜入汤剂煎煮的药物有
  • 鸦胆子

    青黛

    熊胆

  •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不宜入汤剂煎煮的药物。鸦胆子的用法用量是每次10~15粒(治疟疾)或10~30粒(治痢),每日3次。其味极苦,不宜入汤剂,可装胶囊或用桂圆肉包裹吞服。青黛的用法用量是作散剂冲服,或作丸服,1.5~3g。外用适量。熊胆的用法用量是内服入丸散,1~2.5g。外用适量。故正确选项为CDE。

  • [多选题]消化道的药物不良反应有
  • 恶心呕吐

    食欲不振

    腹痛腹泻

    便血呕血

    肝脏损伤

  • 解析:消化系统的毒性反应有恶心、呕吐、食欲不振、腹痛、腹泻,甚至呕血、便血及肝脏损害等。故此题应选ABCDE。

  • [单选题]热壅上焦、目赤、咽喉肿痛、口舌生疮,宜选用
  • 酒黄柏

  • 解析:本题的考点是黄柏的炮制作用。黄柏的炮制方法有盐炙、酒炙、炒炭。黄柏味苦,性寒。具有泻火解毒,清热燥湿的功能。盐炙后,缓和其苦燥之性,增强滋阴降火,退虚热的作用。酒黄柏能清上焦热,用于热壅上焦目赤,咽喉肿痛,口舌生疮等。黄柏炭能清湿热兼具涩性。

  • [单选题]柏子养心丸的主治为( )
  • 心气虚寒,心悸易惊

  • 解析:本组题考查柏子养心丸、天王补心丸、朱砂安神丸和血府逐瘀口服液的功能异同比较。柏子养心丸的主治为心气虚寒,心悸易惊。

  • [单选题]以上属于绿藻门的药材是
  • 石莼

  • 解析:药用部位为藻类植物体的中药,称为藻类中药。绿藻多数生活在淡水中,极少数在海水中。植物体蓝绿色。贮存的养分主要是淀粉,其次是油类。药用的绿藻有石莼及孔石莼等。答案选C

  • [单选题]下列生物碱亲水性最强的是
  • 氧化苦参碱

  • 解析:本题考点是生物碱的溶解性。上述选项中,只有氧化苦参碱为含氮氧化物结构的生物碱,是亲水性生物碱,可溶于水;吗啡是两性生物碱,既可溶于酸水,也可溶于碱水溶液,但难溶于氯仿、乙醚;乌头碱、马钱子碱、莨菪碱均为亲脂性生物碱。

  • [单选题]主推动血液运行的脏是
  • 解析:本组题考查五脏的生理功能。心主血脉,推动血液运行。

  • 本文链接:https://www.51zkzj.com/note/54vwlm.html
  • 相关资料
    相关科目: 卫生管理(正高) 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副高) 儿科护理(副高) 中医眼科学主治医师(代码:335) 口腔医学技术(中级)(代码:375) 临床助理医师实践技能 公共卫生执业医师 执业药师(中药) 住院医师规培(急诊科) 住院医师规培(神经外科)
    推荐阅读
    @2019-2027 自学库 www.51zkzj.com 蜀ICP备202202679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