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确答案:

药物经肾小管的分泌是主动转运过程 肾小管对药物的再吸收属于简单扩散过程 影响肾小管再吸收的主要因素为尿量和尿液pH

ACD

题目:下列选项中,有关药物经肾脏排泄叙述正确的是

解析:药物经肾脏排泄过程为:(1)肾小球滤过:大多数药物都属于小分子物质,它们经血流到达肾脏后,可以自由通过肾小球滤过;有的药物与蛋白结合,则不能经肾小球滤过。(2)肾小管排泌指的是肾小管能将化学物质(包括某些药类),由血流转运入肾小管腔,是一种主动转运过程。在近端小管,存在着两种转运机制:①转运有机阴离子(某些弱有机酸);②转运阳离子(某些弱有机碱)。如两种药物合用,通过同一转运机制从肾小管排泄,则它们在转运系统上发生竞争,从而干扰药物的排泄。如青霉素,主要以原形从肾脏排泄,其中90%通过肾小管排泌,仅10%由肾小球滤过,丙磺舒参与此种主动排泌机制,与载体形成较稳定的复合物,阻碍了青霉素的排泌,使青霉素血药浓度提高,有效浓度维持时间延长,治疗效果提高。(3)肾小管重吸收:正常情况下,原尿中的盐和水有60%~80%在近端曲管被重吸收,使该处原尿中的药物浓度比血浆中高出2.5~5倍,因而形成一种由肾小管向血浆被动扩散重吸收的驱动力量。脂溶性高者,易透过生物膜,易通过简单的扩散方式由肾小管重吸收,而血浆中血药浓度维持时间延长。脂溶性低者,则难以被肾小管重吸收,因此排泄增加,血浆中药浓度维持时间缩短。在肾小管中,药物以两种形式存在,解离型脂溶性低,非解离型脂溶性高。药物的解离度取决于所处环境的pH值,酸性药物在酸性环境中的解离度小,脂溶性较高,易于被动扩散重吸收,排泄慢,维持作用时间长。药物从肾脏排泄的过程相当复杂,许多因素影响药物的肾脏排泄率。药物分子量大小,决定它通过细胞膜孔的能力;药物极性高低和解离常数大小以及内环境pH值等因素,决定药物扩散、通过膜的能力和数量;肾血流量及药物的血浆蛋白结合率大小,影响它的肾小球滤过数量和清除速度。尿流速度的快慢,将对药物在肾小管的被动扩散过程产生影响。

查看原题 点击获取本科目所有试题

延伸阅读的答案和解析:

  • [多选题]下列哪一组药物可发生拮抗作用
  • 甘珀酸和螺内酯

    心得安和异丙肾上腺素


  • [多选题]针对轻、中度肾功能不全患者,需要调整剂量的药物有
  • 羧苄西林钠

    头孢拉定

    氨苄西林/舒巴坦钠

    庆大霉素

  • 解析:阿莫西林,青霉素类,羧苄西林钠,头孢拉定,氨苄西林/舒巴坦钠,头孢哌酮,大环内脂类对轻、中度肾功能不全患者,需要调整剂量。故选择ABCE。

  • [单选题]对冠心病猝死有预防价值的药物是
  • 阿司匹林

  • 解析:阿司匹林对冠心病猝死有预防价值,故选B

  • [单选题]下列所列细菌中红霉素作用最差的是
  • 变形杆菌

  • 解析:红霉素对革兰阳性菌,如葡萄球菌、化脓性链球菌、绿色链球菌、肺炎链球菌、粪链球菌、溶血性链球菌、梭状芽孢杆菌、白喉杆菌、炭疽杆菌等有较强的抑制作用。对革兰阴性菌,如淋球菌、螺旋杆菌、百日咳杆菌、布氏杆菌、军团菌、脑膜炎双球菌以及流感嗜血杆菌、拟杆菌、部分痢疾杆菌及大肠杆菌等也有一定的抑制作用。此外,对支原体、放线菌、螺旋体、立克次体、衣原体、奴卡菌、少数分枝杆菌和阿米巴原虫有抑制作用。但对肠道杆菌如变形杆菌、大肠埃希菌作用都很差。金黄色葡萄球菌对本品易耐药。变形杆菌对β-内酰胺类及氨基糖苷类敏感。

  • [多选题]下列病理状态不属于"相侮"的是( )
  • 肝火犯肺

    肝气犯胃


  • 本文链接:https://www.51zkzj.com/note/3eg6z.html
  • 相关资料
    相关科目: 精神病学(正高) 麻醉学(正高) 变态反应(正高) 口腔颌面外科学(副高) 妇产科学主治医师(代码:330) 住院医师规培(口腔修复科) 医学临床三基(医技) MRI技师 乳腺技师 口腔学专业知识
    推荐阅读
    @2019-2027 自学库 www.51zkzj.com 蜀ICP备2022026797号